企业信息
为机床行业做最好的辅机 ——访烟台开发区博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庆学

【编者按】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中国机床行业正从技术追赶迈向创新引领的关键阶段。为探寻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WMEM)》编辑部以“坚守与突破”为主题,针对企业转型升级实践开展系统调研。本系列专访聚焦部分主机制造商与功能部件企业,深入解析其在研发创新、质量管控等领域的探索与成果。通过透视企业如何平衡长期技术积累与短期市场响应、如何突破核心部件壁垒、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我们希望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范式,见证中国机床行业企业在向中高端领域迈进过程中的持续突破。
在2025年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上,国内机床辅机企业竞相展示其在排屑过滤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彰显了机床辅机领域的创新活力。烟台开发区博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森科技)携其“机床冷却净化系统”智能化升级的核心方案亮相——正压纸带过滤机、智能型自动补液装置及车间集中排屑过滤系统,集中呈现了公司在切削液过滤技术与金属切屑自动化绿色化处理方面的创新实力。
为深入解读博森科技的创新实践,我们近日走访了博森科技位于烟台开发区金沙江路的生产基地。公司创始人周庆学董事长(下文称为:老周总)热情接待了我们,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蓝图,分享了其专注专业、对标国际、持续创新的发展理念。

一、从零起步的奋斗之路
回望创业起点,老周总的思绪回到了1992年。那时,他放弃了黑龙江国有企业的技术岗位,举家迁至烟台工作。自幼受家庭熏陶对机械的热爱,在次年4月的北京机床展(CIMT1993)上为他点燃了创业的火花。
“展会上看到国产数控机床刚刚起步,而这类机床必须配备排屑过滤设备,”老周总回忆道,“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辅机市场机遇。当时生产厂家屈指可数,我当即下定决心投身于此。”
说干就干。1993年5月,怀揣仅有的1550元启动资金,老周总创立了博森公司(原名:烟台开发区博森机床辅机有限公司)。创业维艰:公司最初仅有15名员工,蜗居在烟台开发区珠江路旁一处240平方米的租赁厂房里。彼时,中国机床行业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配套辅机领域近乎空白,全国生产厂家不过三家。既无行业经验可循,又受限于微小规模和微薄利润,博森的生存压力巨大。

为了打造出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辅机产品,老周总事事亲力亲为。他常常独自伏案于绘图板前,一笔一画精心勾勒设计图纸。从产品结构构思、工装模具研发,到后续产品的更新迭代,这些核心技术工作都由他一手包办。
“公司刚起步,所有业务都得我独自奔波,”回想那段岁月,老周总感慨万千,“出差坐火车,从没想着坐卧铺。现在想想确实很苦,但当初感觉好像也无所谓。”
在老周总的带领下,博森人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推动公司逐渐成长壮大。随着业务稳步增长, 1997年,公司搬迁至松花江路,厂房面积扩展到600平米,员工增至30余人。此时,企业的产品线已初具规模,能够以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在国内机床行业也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面对初步的成功,老周总并未止步,心中那份对卓越的追求始终未曾消退。
二、立志比肩国际标杆
这份追求卓越的执着,源于一次刺痛的经历。老周总清晰地记得:“一家德国同行企业前来参观,他们走到车间门口,甚至没有踏入,仅仅驻足一分钟便转身离去。对方那不屑一顾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至今难忘。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生产出与德国品质比肩的产品,赶上他们!”
这次经历对老周总触动至深,让他深刻领悟到:唯有将产品做精做专、将企业做强,才能在行业中赢得真正的尊重与话语权。
基于多年的实践与思考,他提出了“为机床行业做最好的辅机”这一核心企业理念。通过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控供应链等举措,并加大先进设备投入,引进了首台激光切割机,博森科技的产品品质实现了稳步提升,陆续赢得了包括济南二机床、沈阳一机床、大连机床、宁江机床等在内的当时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的认可。
2007年,一家在华设厂的德国知名机床主机企业想在国内寻找辅机配套供应商,最终找到了博森科技。经过仔细考察和严格的样机验证,博森最终达到了对方要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这次合作让老周总切身感受到了德方近乎严苛的质量标准。
“与这家德企的合作堪称‘扒层皮’,”老周总形容道,“从焊缝间隙、漆膜厚度、配色方案到标牌细节,严苛的要求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初期确实倍感压力,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标准,倒逼我们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此我们重建了涂装工艺体系、完善了质量检测流程...”
老周总坦言,正是这段与德国企业的深度合作,才使博森的产品品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跃升。

随后,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机床主机企业开始陆续采用博森科技的产品,其优良的品质和企业美誉度得到了广泛认可。伴随产品和技术获得突破, 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博森科技的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更为重要的是, 2011年,博森科技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委托,独立起草了行业标准——《数控机床自动过滤装置》和《数控机床自动排屑装置》。该标准于2014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填补了国内排屑过滤行业在技术标准、鉴别标准上的空白,公司行业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这些都为公司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启智能化新篇章
2015年,博森公司迎来了第二代掌舵者——总经理周博。子承父业、拥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他,为博森注入了新的管理理念。他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确立了文化、品牌、管理、创新“四位一体”的先进管理体系。
伴随机床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排屑过滤设备领域的技术创新也步入快车道。在此背景下,总经理周博在传承企业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为机加工行业提供最优化的排屑过滤解决方案”的新使命,并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现代化、绿色、安全、舒适”的智能工厂。
为实现这一宏图,他力推数字化管理变革。在其主导下,公司成功构建了以客户需求为源头的“一体化数字云工厂平台”。该系统贯通了从客户需求、下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仓储、客户交付到售后运维的全业务流程,整合了全生产要素与价值链,成为行业数字化建设的标杆。
在硬件升级方面,博森科技大力推进自动化生产(如率先应用焊接机器人、机器人智能冲压生产线);在软实力提升上,持续深化技术攻关与创新研发。迄今为止,博森科技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累计荣获国家专利12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为其数字化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这份引领企业穿越周期的定力与远见,源于老周总三十余年深耕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及对机床辅机领域的极致专注。在“专注成就专业”理念深植企业运营中的同时,他始终以包容的胸襟洞察全球行业动向,尤其注重汲取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同行的设计理念与制造精髓。面对技术与市场的迭变,老周总凭借国际化视野与敏锐判断,带领博森科技精准把握产业脉搏,将国际经验融入本土创新,持续推动产品体系升级。
如今,博森科技已形成覆盖反冲式排屑过滤装置、高速离心机、立式/卧式纸带过滤装置、链板/磁性/步进排屑装置、废液提升装置、负压过滤装置等全场景产品线,深度服务于数控机床、汽车、高铁、航空航天、军工、环保等高端领域。得益于对全球技术趋势的深刻理解,企业始终以专业化而非规模化为核心。
“多年来,不少人建议我拓展业务领域,但我坚持聚焦一事——做强、做精、做专,而非盲目求大。企业应首先追求核心竞争力,规模壮大应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老周总表示。
正是这种聚焦战略与持续创新的叠加效应,驱动着博森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与之相伴的是,生产现场物料摆放得满满当当,现有场地已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和智能化升级的远景规划。
四、迈向百年企业新征程
2024年11月17日,烟台博森迎来了里程碑时刻:博森科技新建设的博森瓦尔德智能工厂项目成功封顶!这标志着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作为山东省2024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约80亩,规划建设办公楼1栋、副楼1栋、大型厂房2栋,以及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智能立体仓库、涂装生产线、自动化冲压线等多条智能化生产线。
在项目现场,内装工作紧张有序推进,智能立体仓库已率先安装就位。老周总介绍:“今年10月之后,老厂的人员和设备将分阶段陆续迁至新厂。” 新工厂的投用,将极大缓解当前的产能压力,为更多的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立足新起点,博森的视野更加宏阔。老周总表示,未来博森科技将持续致力于国内外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智能环保装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深度开发工业智能环保装备的重点新增项目。公司将紧抓新旧动能转换与智能工厂升级的时代机遇,加速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为助推中国排屑过滤行业开拓国际业务构建新平台,为中国机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李华翔 吴晓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