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CMTBA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网站 www.cmtba.org.cn

协会活动
总会活动
【评论】惟有实事求是才能深化国企改革
发布时间:2015-09-21 12:04:20      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一直在等这个文件,终于盼来最后一只靴子落地。新华社北京913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

自上世纪80年代始,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组成部分的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从1978-1984年的放权让利、1985-1992年的政企分开、1993-2002年的抓大放小,以及2003-2013年的股份制改造四个阶段,现在开始下探深水区,目标是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看来,在2015年入秋时节发布的国企改革指导文件,应该成为我国国企改革最后一轮的标志性事件。

在中央政府文件下发的第一时间,媒体上的各类解读便汹涌而出,再次显示了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特点。然而改革的主体——企业界却表现平静,尽管大家也都认真读过《指导意见》,也在带着问题等待细则的出台,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况且当前的市道确实很糟。

记得两年前采访一家地方国企时,原董事长曾不无感慨地说:国企改革“从上面的政策到下面的实践,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谈何容易。”这家公司20年来经历了8次改制,企业制度从地方国营改成民营,再改成国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持股方式从职工持股,到全员持股,到经营层适当多持股,再到股权高度集中于少数经营者,及至人人有股份、经营者持大股,并且股权有序流动。可见,几十年来,国企制度建设是在不断的否定中前进,在持续的探索中成熟。通俗地说,就是够折腾的。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下的国企改革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其曲折复杂,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机床行业的国有企业大多经历了相同的改革建制过程,莫不感同身受,自然也会关注此轮国企改革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对《指导意见》的解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始。一是对国企的认识;二是对国企的改革;三是对国企的管理。

对国企的认识,不是空洞、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提升。此次《指导意见》发布时,已经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数量庞大,包袱沉重。现在一般制造业领域里,国企在企业数量、主营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上,已远远低于私人控股企业,国退民进已是事实。而经历过市场洗礼的国企,具有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因此改革的目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国企改革如何改?改革不是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段。为增强企业活力,使之最终成为市场主体,《指导意见》给出了强烈信号,即凡市场的方法能解决的,就按市场原则做,依法治企+更多的灵活性。但市场解决不了的,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也做了明确规定。

对国企的管理,首次以分类为特征,企业及管理人员都以不同类别相区分,管理进一步细化。但作为顶层设计,难以细致入微,企业情况千差万别,改革建制应以一厂一策为要,切忌一刀切。惟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完成深化国企改革的历史任务。

(杨青)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机床行业最新动态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