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
上海星合:仰望星空 埋头干活——访上海星合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能
【编者按】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中国机床行业正从技术追赶迈向创新引领的关键阶段。为探寻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WMEM)》编辑部以“坚守与突破”为主题,针对企业转型升级实践开展系统调研。本系列专访聚焦部分主机制造商与功能部件企业,深入解析其在研发创新、质量管控等领域的探索与成果。通过透视企业如何平衡长期技术积累与短期市场响应、如何突破核心部件壁垒、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我们希望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范式,见证中国机床行业企业在向中高端领域迈进过程中的持续突破。
上海星合机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星合”)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逐步成长为国内高端数控磨齿机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今年CIMT2025展会上,公司通过PG2840H成形砂轮磨齿机、PG50150成形砂轮磨齿机、U800H高速直驱摇篮五轴加工中心等核心展品,集中展示了其在齿轮磨削(高精度直驱技术)和五轴加工(重切削全直驱)领域的技术突破,并借助CIMT平台进一步强化与高端制造业客户的合作关系。
短短十几年间,上海星合如何在高端机床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日,公司总经理蒋能在位于上海宝山区的基地接受了协会传媒平台的专访。
一、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海星合的发展历程清晰而迅猛。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18日。创立之初,其专注于齿轮刀具研发及技术服务,通过引进海外技术理念,成功开发了滚刀、剃齿刀设计软件及倒棱刀等核心产品,攻克了全齿廓倒棱、大角度倒棱等技术难题。2011年,公司成立技术研发部门(后升级为技术中心),战略重心转向高端齿轮加工设备研发,开始积累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接连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3年)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2019年)。2021年,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注册资本增至5000万元,迁址至宝山区威航路。此后,公司获得“宝山区企业技术中心”(2023年)认定,技术中心下设六个实体部门,覆盖研发、检测、试制全流程。关键的拓展发生在2024年,公司成功并购阿帕斯数控机床,业务从齿轮精密磨削一举拓展至更广泛的金属切削领域,形成了“磨齿机+加工中心”双产品线布局。
如今,上海星合已建成上海宝山、江苏南通、上海临港三大生产基地,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另有6万平方米在建),具备了年产数百台机床、数万套刀具的产能基础。
二、坚守与创新
上海星合的跨越式发展有目共睹。
“国内不少业界同行评价说,上海星合用六、七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六、七十年的历程。”回顾历程,蒋能董事长感慨道:“公司取得今天的成绩,首要归功于我们在研发方面的长期坚守。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时间的积累、积淀和坚持,我认为是走不长的。当年若非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坚守,就不可能支撑公司后来的快速成长。”
据蒋总介绍,上海星合的研发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首先,坚持正向设计,以问题为导向,深究底层逻辑,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尊重国际一流水平,但又不能迷信之。理解其原理,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次,摒弃传统产品定型思维,借鉴新兴行业的软件升级模式,针对市场应用中暴露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持续快速地迭代升级产品。
遵循这些原则,上海星合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如今其磨齿机精度已达GB1级(逼近国际最高的0级标准),成功攻克高速电主轴、分度轴等核心部件技术,国产化率持续提升。2024年10月申请“磨齿机尾座”专利(CN118976914B),2025年5月再获“伺服尾座及使用方法”专利(CN119115582B),显著提升了设备稳定性和精度。新一代的六轴数控成形磨齿机PG2840H,采用直驱电机和全闭环反馈系统,支持复杂齿形修形,精度更高更稳定,已在市场上引发广泛关注。
“一旦采用了正向设计,产品又能不断迭代,加之长期坚持,开发的机床性能离目标值只会越来越近。”蒋总总结道。
三、“超级工程师+超级公司+全闭环”
然而,从单一的齿轮刀具开发,跨越到需要机电软深度集成的高端数控磨齿机整机研发,上海星合同样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技术与工程挑战。
“机床是极其复杂的产品,由一千多个零件组成。现代机床早已超越传统范畴,单靠懂机械或懂电的人来开发,必败无疑。”蒋总坦言,“高端数控齿轮磨削机床的机电软一体化属性,决定了研发领头人必须具备极其全面、交叉的学科知识储备以及丰富的工程指挥经验。缺乏这样的核心,研发过程将内耗严重,决策效率低下。”
基于此,结合多年研发实践,蒋总近年提出了“超级工程师”和“超级公司”的理念。他认为,研发实力强劲的企业,其技术负责人必须是一位“超级工程师”——在机、电、软三方面均功底深厚,且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这将使研发效率实现量级提升。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成为“超级公司”,在管理架构上做出相应调整:采用小团队项目管理模式,打破生产、质量、研发、销售等部门壁垒,允许职能边界适度模糊,最终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研发进程。
为加速人才培养,公司内部要求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加深工艺理解,并提供系统实操培训。对外则深化产学研合作:2025年4月与东华大学共建“高性能机床制造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及研究生培养基地,共同攻克高端数控机床技术难关;与西班牙发格自动化(Fagor)成立“复杂曲面磨削联合实验室”,定制开发专用数控系统。
此外,公司围绕“设计、制造、装配、检测”等核心研发生产环节,构建了全流程闭环管控机制,显著提升了产品迭代效率。
四、双轮驱动:专精特新+规模突破
正是基于构建“超级工程师+超级公司+全闭环”体系的战略决心和持续创新的高投入要求,上海星合必须解决研发资金的长期支撑问题。作为拥有高端数控机床自主研发实力的企业,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很高,需要雄厚资金维系长期投入,引入外部资本成为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机床产业关注度提升,容易带来一些错觉。对此,上海星合管理层对资本介入的利弊有着清醒认知。同时,公司也深刻认识到,研发必须依托足够的生产规模来分担成本。因此,在稳固原有市场优势的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新产品类别——2024年成功收购阿帕斯数控机床正是基于此战略考量,并购始终坚持“渠道共用”原则,大幅节省了客户开发成本。
“一方面专精特新,另一方面扩大规模,这条路我们非走不可,两者缺一不可,并形成良性循环。”蒋总强调,多年来上海星合正是通过持续研发迭代结合大规模生产,将成果快速商业化,形成市场优势并确立有利竞争地位。
展望未来,蒋总谈到:“目前大家看到的上海星合,产值约3亿元规模。未来公司必将按照自身节奏稳步前行,力争每年实现一定增长,目标是在5年左右实现产值翻倍,10年内机床年产量突破1000台。”
作者:李华翔(协会传媒部) 吴晓健(协会行业发展工作委员会)